开场白:啪!茶碗一甩,瓜子壳儿飞舞满天。
这篇文章纯属娱乐,各位请随便坐好。
哎呀,我的天!姐妹们赶紧看看弹幕——这上海阿姨一开口,整个屏幕都在警告洋气,苏北口音刚露头,立马有人发来土味来袭,合着看《北上》还看成了方言宫斗剧了,哈哈!
我赶紧抓住剧迷小辣椒的袖子,俩眼瞪得比剧里周海阔摸的河蚌还大。
第一碗茶:运河边的口音乱战
要我说,这剧最厉害的就是口音分层学!
斜对面穿汉服的考古党圆圆推推眼镜,你们看——白鹿演的夏凤华,带着一口改良版上海话横冲直撞,简直是运河古惑仔;李宛妲那个混血美人马思艺,明明是意大利血统,偏偏奶奶给她带了点三分苏北腔,混血混得让口音加了buff!
正嗑瓜子的东北大妞婷婷忍不住笑:可不咋地!谢望和那小子说着一嘴北方普通话,忽悠伙伴时还自动切换成河南梆子味,活该被弹幕封为方言刺客!
展开剩余78%说着,她掏出手机翻出经典片段:欧豪别着铁丝怼插座的名场面,弹幕飘过这口音怕不是电门夹出来的。
第二碗茶:鄙视链背后的心机
说到心机,周家这一派可是最有一手!
我把进度条拉到童蕾演的罗之梅唱昆曲那一段,这位阿姨白天是温柔主妇,夜晚却偷偷练嗓子甩水袖,大家注意到了吗?她和老公吵架时,嘴里吴侬软语,教训儿子时,语气马上变成江淮官话,等到和北京来的文化干部争论遗产保护,瞬间切换到央视播音腔——这简直是语言版川剧变脸!
正在贴膜的手作达人小米突然插话:最惨的得是邵星池!明明和夏凤华都是假小子设定,却因为他爸是跑船的,开口就带点盐城腔,弹幕天天刷着海风味超标。
要我说,这届观众的耳朵可比运河巡警还挑剔!说着,她亮出自己剪的鬼畜视频——把剧中的方言混搭《达拉崩吧》,播放量直接破了五十万。
第三碗茶:地域暗流中的千年积淀
你们以为编剧是在瞎编?历史系的阿雯筷子敲了敲碗,早从隋炀帝开运河那会儿就埋下了伏笔!
南方人觉得北方话像打铁,北方人嫌南方话像唱曲,等到漕运鼎盛,扬州话成了通用语,那时候的鄙视链可真壮观——会三种方言的伙计能多拿五斗米!
正喂着孩子糕点的宝妈莉莉突然开窍:难怪剧里周爷爷总说跑船得学七路口音!当年过徐州得学中原官话,到镇江得学江淮腔,进杭州还得说几句吴语,这不就是古代版《演员的诞生》吗?
大家哄笑着,她把孩子的磨牙棒拍在桌子上:现在倒好了,普通话一统江湖,反倒把方言逼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!
第四碗茶:00后重新书写规则
姐妹们快看超话!00后追星少女糖糖突然跳起来,在夏凤华破洞牛仔裤的词条底下,有人在搞方言二创!
只见手机屏幕上,白鹿的经典台词被翻译成二十种方言,成都话版老子信了你的邪点赞破万,东北话版别跟我俩扯犊子直接冲上热搜。
一直在修图的文青四月抬头:最新一集,马思艺用苏北话念叶芝的诗,弹幕刷着口音滤镜,要我说这才是文化混搭的高级感!
她翻出自己做的对比图——同一句《当你老了》,用不同方言诵读时观众的泪目指数,吴语版竟然压倒了标准普通话。
第五碗茶:烟火人间的保卫战
要我说,这个鄙视链该彻底翻篇了!
我抢过小辣椒的帕子,擦掉嘴角的糕屑,你们看花街小院那场吵架——周家阿姨甩着昆曲腔骂街,邵家大叔吼着盐城话劝架,李燕阿姨飙出镇江话拉偏架,最后马奶奶一句皖北谚语镇住全场,这不比《新闻联播》还治愈?
正在收拾茶具的老板娘突然插话:小姑娘知道吗?剧组为了还原这些细节,专门请了运河沿岸十八个方言顾问,光配音方案就废了三十稿!
她指着墙上剧照:要是没有这些南腔北调,哪来满屏的花街方言春晚刷屏?
茶凉了,晚风带着评弹声,散场之前给姐妹们爆个料!我神秘兮兮地点开预告片,下集要有个讲粤语的香港古董商,弹幕护盾已经就位——煲冬瓜警告,捞仔来咯,准备好迎接新一轮口音大乱斗吧!
众人笑倒一片,檐角的灯笼摇晃着,在青石板路上投下细碎的光,就像剧中少年们奔跑时,惊起的运河波光。
发布于:山东省